現在的工作跟在藝術中心或其他art group工作節然不同,一方面要與商業打交道,一方面「走入群眾」,實質工作性質很多時都似是一間主力做與藝術有關的event house,多於單純做art promotion,此非壞事,只是要學會平衡。

此為見得人多以後,個人有感而發之文章一則...

[刊於7月31日明報B11論壇]

書 展禁書風波芸芸,著名藝術作品為封面書籍竟淪為色情淫書,影視處處理手法當然有待改善,然而負責職員的無知,或多或少也反映出普遍大眾對藝術的認識之薄 弱。處於這個經濟為主導的城市,藝術品升值與否未會與恒指價位掛鈎,大眾對藝術的認識大多止於中小學校內的美術勞作課,最有效教育大眾的電視及雜誌卻絕少 提及。

最近因為工作關係,幾度聯同兩位本地藝術工作者接受不同傳媒訪問,難得有機會講述正在進行創作並於數月後展出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向記者或主持人談藝術,如 同火星人跟地球人對話,總是難以溝通,困難並不在於藝術本身,而是一般人未嘗試了解就先拒絕認識的態度,主觀地認定藝術是「一輩子也不會看得懂」的東西, 關注的問題都離不開是「家人如何容忍你」等負面評價,令人覺得從事藝術就像是沒前途、沒出路、抬不起頭的不正當職業,然後更被標籤為賤賣理想而不務正業的 「窮藝術家」。

而事實上,要晉身「藝術家」這行業絕非易事,也非單靠天賦潛能,除了必須掌握基本創作技巧外,學術方面要求實在很高,沒幾多位能像國內著名畫家黃永玉般中 學未畢業就四處謀生然後創造一番潮流及神話。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藝術家的入職標準,但大部分全職投身藝術界的人士都至少擁有一個半個碩士甚至博士名銜,普遍 學術成就之高不比其他專業遜色,市場價值亦比很多人還要高,而且更需要經常遠赴世界各地參與展覽、交流或進修,以維持藝術水平。

賤賣理想不務正業?

入行門檻高的原因至少有三,首先,藝術本身是一個專門的學科,重視理論及實踐雙方面的均衡發展,須同時訓練思考及技術,並非三兩年就能完全。再者,藝術工 作者須認識並了解前人的作品及作品背後的意思,才能幫助藝術家本身的創作(假如影視處所聘請的前線審批職員擁有藝術學位,對藝術史有基本認識, 就不致鬧出如此羞恥的笑話)。此外,由於藝術創作經常牽涉到其他學科領域,例如裝置藝術講究建築空間及公共空間運用,概念藝術關注藝術本身所蘊涵的意義並 作理論上的審查,媒體藝術探索藝術與科技、電腦、互聯網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一切都超越了傳統藝術創作的範疇,所以藝術家除了必須對其他學科有一定程度 的認識。不少本地藝術工作者普遍具有文學、文化研究、社會科學甚至電子計算學或機械工程學術背景,以助其藝術創作及豐富作品背後的意義。

以為讀得書多就等於前途無限,香港人對文化藝術的尊重卻未有因為其入行門檻高而提升,相比歐美等地,本地從事藝術工作似乎未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及認同。當我 們從小就學會讚揚從事服務工作的清道夫或清潔阿姐阿嬸,竟沒有對文化藝術作出應有的尊敬態度,把名畫封面誤當淫書,這是國際大都會應有的素養嗎?要讓下一 代以至公眾尊重藝術作品及藝術工作者,或許先要搞好通識教育。